什么样的小说是好小说?我读了半辈子小说,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代的,长篇、中篇、短篇,都有,而且写过许多评论,谈艺术,评思想,讲风格,说流派,论思潮,不一而足,但是,要回答这个问题,却犯了难,原因是一句半句话说不清楚。
不过,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大家来探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集思广益,不仅对于当前的小说创作和理论批评是一种促进,而且对于探讨者,也肯定会饶有兴味。在我看来,对于什么是好小说这个问题的回答,无论你是否自觉,都涉及到一个小说观念的问题,而小说观念又与你的审美理想,艺术素养,学力,阅历,鉴赏习惯与趣味,还有价值观念等,都不无关系。由于与小说观念相关的这些因素在不同人的身上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所以人们对什么是好小说的看法,也就会相当歧异。
一部小说,你认为好,他不一定认为好;这一部分人认为好,那一部分人很可能认为未必好;多数人认为好,也无法排除少数人认为不好,或很不好,等等。总之,无法强求一致。读小说,属于艺术鉴赏,而艺术鉴赏是一种自由选择,自由驰骋想象,自由参与创造的领域,你可以推荐,可以提倡,但无法强迫人家非得要喜欢你喜欢的小说,更无法强迫大家都说好。这当然只是就个体判断的歧异而言的,并不是说小说无所谓好坏,更不是说好小说根本无法确指,或本来就没有好小说。
就我个人的鉴赏经验而言,凡属我认为好的小说,都是我所喜欢的。因此,我倾向于这样一个判断:喜欢的,就是好的。推己及人,验之于一切小说鉴赏者,很少例外。毛泽东很喜欢《红楼梦》,认为是好小说,目之为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亡史,自己不知读过多少遍,还让党的高级干部都读读,至少读五遍。茅盾喜欢《红楼梦》,认为是好小说,喜欢到熟读成诵,从头可以背到尾。他在商务印书馆时,有人出其不意地作过测试,突然要他背诵第廿六回,居然一字不差。王蒙喜欢《红楼梦》,认为是好小说,称之为“说不尽的《红楼梦》”。在“红学”研究已经很难翻出什么新意的时候,他居然能够独具只眼,出以己意,写出一本《红楼启示录》。至于历来的红学大师,如王国维、蔡元培、胡适、俞平伯、何其芳等等,无论主何种说法,抱何种观念,几乎都是喜欢《红楼梦》达到入迷程度的人物,没有不认为是好小说的。
讲好小说,举《红楼梦》为例,一是因为这样的经典名作大家都认为好,不喜欢的不多,尽管各人喜欢什么,未必完全相同;二是便于举证,找材料不费事。说《红楼梦》是好小说,在今天应该说没有什么争议。但它的被认定,不是曹雪芹自封的,而是这部作品的长达二百余年的接受史上,由千百万喜欢它的读者完成的。当曹雪芹写下:“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时候,可以看出,他是有所期待的,他期待着知音,期待着交流,期待着心的相通。如果把脂砚斋设想为《红楼梦》的第一个读者的话,他(她)肯定是非常喜欢这本小说的,认为是好书。当他(她)在笔下批上“芹为泪尽而逝”的字样时,曹雪芹的“辛酸泪”就有了第一个真诚的回应。《红楼梦》作为好小说的漫长的认定过程,就这样从脂评开始了。此后的《红楼梦》的接受史,出现了不同阐释观念的分歧,以至水火不相容的对立。对立到一种阐释者把另一种阐释者从政治上推入敌对的营垒中去,进行批判与整治。但是,两造都认为《红楼梦》是好小说。
不独《红楼梦》作为好小说是在读者的接受和鉴赏过程中被认定的,所有古今中外的小说名作,莫不如此。因此,虽然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清醒的小说家对自己的作品的优长和缺陷也会有较为切实的把握,然而,“家有敝帚,享之千金”,自我估计过高的狂士和准狂士却也大有人在。于是便有了批评家置喙的余地和必要。批评家,特别是高明的批评家对于好小说的认定,当然会影响读者,会有利于被他看好的作品的流传,但是,只有千百万读者的阅读实践,才是鉴定小说好坏高低,粗细文野的最后标准。一部小说,喜欢的读者越多,持续的时间越长,越能证明其为好作品,否则就不是。
我把读者是否喜欢,作为判定好小说的重要尺度,乃是因为小说首先是艺术作品,艺术作品是审美鉴赏的对象,而审美活动的重要特征就在于引起审美主体的娱悦,在娱悦中获得精神的和心意的满足。当然,小说也还有其他多种功能,如道德教化功能,政治宣传功能,真理认知功能,宗教劝论功能等等,然而,这些功能都只有转化为审美的对象,在审美中潜在的,而不是直白地起作用,才易于被接受。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寓教于乐”。不过,在实际的接受活动中,不同身份的人出于各自功利的考虑,对于他们认为的好小说,往往会有不同的强调。比如,对于托尔斯泰的小说,列宁看到的是政治,是俄国革命的镜子。车尔尼雪夫斯基看到的则是纯净的道德感和心灵辩证法等。至于一般读者的读小说,未必都把政治或道德放在首要的地位,他们也许只是为了放松一下,或为了个人情感情绪的宣泄,或寻求寄托与刺激,或简直就是为了看热闹,好玩,总之,情况是相当多样,相当复杂的。由于读者文化素养、艺术鉴赏水平和趣味的差异,他们对小说的需要和选择也就会相当不同,对胃口的作品,他们就喜欢,就欢迎,就认为是好的,这是形成小说形态多元格局的重要根据。因为小说总是写给读者看的,哪种类型的读者欢迎、喜欢,哪种类型的读者不欢迎、不喜欢,这是一般作家在写作时都不可能不惠及的。
我不赞成把小说的格局搞得太单调,小说家们完全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技法,不同观念的小说,只要写得好,我就都喜欢。那么,喜欢什么,好在何处呢?我想,无非是真诚、新颖、独特而已。这既指立意,也指技巧;既包括思想,也包括艺术。